生活中,偶尔的 “咽不下” 可能被误认为是吃得太急或食物太干,但如果频繁出现吞咽费力、餐后食物反流,甚至胸骨后隐隐作痛,就需要警惕一种名为 “贲门失弛缓症” 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这种疾病虽不常见,却会严重影响进食体验与生活质量,下面我们就从疾病本质、典型表现到诊断方式,全面解读贲门失弛缓症。
一、什么是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症,又称 “贲门痉挛”,核心问题出在食管与胃的连接部位 —— 贲门。
正常情况下,我们吞咽时,食管会通过规律的蠕动将食物推向胃部,同时食管下端括约肌(相当于贲门处的 “闸门”)会适时松弛,让食物顺利进入胃内完成消化。而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这一 “协同工作” 的过程会出现明显异常:
-
“闸门” 关太紧:食管下端括约肌持续处于高压状态,如同闸门始终紧绷;
-
“闸门” 打不开:面对吞咽动作,食管下端括约肌的松弛反应显著减弱,无法及时打开让食物通过;
-
“传送带” 不工作:食管本身缺乏有效的蠕动,无法主动将食物推向胃部。
三者共同作用,导致食物滞留在食管内,无法正常进入胃中,进而引发一系列不适。目前医学上对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普遍认为,这与食管壁内神经节细胞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的 “神经肌肉功能障碍” 密切相关。
二、贲门失弛缓症有哪些典型症状?
该病的症状多围绕 “食物无法正常进入胃部” 展开,且会随病情进展逐渐加重,主要有三类核心表现:
-
吞咽困难:最突出的症状
这是患者最早察觉、也最困扰的症状。早期可能仅在吃固体食物(如米饭、肉类、馒头)时感觉 “咽得慢、卡得慌”,需要搭配汤水才能勉强咽下;随着病情发展,即使喝流质食物(如粥、水、牛奶)也会出现吞咽费力,严重时甚至无法正常进食,只能少量多次吞咽,长期可能导致体重下降。
-
食物反流:未消化的 “胃内容物” 回流
由于食物滞留在食管内,无法顺利进入胃部,患者常会在吞咽后一段时间(或平躺、弯腰时)出现食物反流 —— 反流物多为刚吃下去的、未消化的食物(而非胃酸,这一点与胃食管反流病有明显区别)。部分患者可能因反流物误吸入气道,引发咳嗽、呛咳,甚至夜间被反流物憋醒。
-
胸骨后疼痛:食管痉挛的信号
食管内滞留的食物会对食管壁产生压迫,或食管因动力异常出现痉挛,导致患者胸骨后(胸口正中间)出现隐痛、胀痛或牵拉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在吞咽后疼痛会加重,也有患者在食物缓慢进入胃部后,疼痛会逐渐缓解。
三、如何确诊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断需结合 “临床症状 + 影像学 / 实验室检查”,其中食管钡餐 X 线检查是关键依据,具体流程如下:
-
症状初筛:判断是否有 “嫌疑”
若患者长期存在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胸骨后疼痛,且症状反复出现、逐渐加重(比如从 “吃固体难咽” 发展到 “喝流质也费力”),医生会首先将贲门失弛缓症纳入怀疑范围,同时排除食管癌、胃炎、食管炎等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
核心检查:食管钡餐 X 线检查显 “特征”
这是诊断贲门失弛缓症的 “标志性检查”。患者需要口服钡剂(一种能在 X 线下显影的造影剂),医生通过 X 线动态观察钡剂在食管内的流动情况与食管形态,典型表现有三个:
-
食管蠕动减弱或消失:钡剂在食管内流动缓慢,甚至停滞;
-
食管末端狭窄呈 “鸟嘴状”:食管与胃连接的贲门处,像鸟的尖嘴一样收缩变窄,这是该病最典型的影像学特征;
-
狭窄处黏膜光滑:狭窄部位的食管黏膜没有明显溃疡、肿块或破损,可与食管癌等器质性病变区分(食管癌多表现为黏膜粗糙、肿块凸起)。
-
综合判断:结合其他检查排除 “干扰”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避免漏诊或误诊,医生可能还会安排食管测压(直接测量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与食管蠕动功能)、胃镜检查(直观观察食管与胃内情况,排除肿瘤、溃疡等病变)等,最终结合所有结果确诊。
尚占民 主任医师
本文旨在大众健康知识普及,切勿作为个体诊疗根据,如有不适请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