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指因各种原因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口腔、咽喉、气道甚至肺部,引发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的症候群。根据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损伤程度,可分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生理性反流)、反流性食管炎和巴瑞特食管三种类型。其核心发病机制为胃食管动力障碍,表现为食管下括约肌一过性松弛及贲门关闭不全。该病症状多样,涉及消化科、呼吸科、耳鼻喉科等多个科室,目前尚无理想治疗药物,易反复发作。
一、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高发且逐年上升
-
国际数据:北欧地区烧心症状发生率达 38%,意大利为 9%;美国 44% 的成年人每月至少出现一次烧心症状。
-
国内数据:我国患病率约 10%,超 1.6 亿人受反流症状困扰(相当于每 8 人中就有 1 人患病)。
-
上升趋势:生活节奏加快、人口老龄化、饮食习惯西化等因素,推动发病率持续攀升。
二、胃食管反流病病因:核心为贲门关闭不全
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诱因是贲门关闭不全,具体可分为以下 5 类:
-
食管贲门疾病:食管裂孔疝、贲门切除术后、贲门失迟缓手术后,会导致食管下端解剖结构异常,使贲门无法完全关闭,进而引发反流。
-
胃食管动力障碍:包括一过性食管括约肌松弛、无效食管运动,以及胃排空延迟(胃潴留),是引起反流的主要原因。
-
腹腔内压力增高:怀孕、肥胖、大量腹水、剧烈呕吐,或长期慢性咳嗽、慢性便秘,会导致胃内压力升高,诱发反流。
-
饮食因素:高脂肪食物、巧克力等,会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同时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削弱抗反流能力。
-
精神因素:处于恐惧、焦虑、抑郁、绝望等情绪时,会出现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诱发反流。
三、胃食管反流病症状:跨科室,表现多样
该病症状涉及多个系统,需警惕典型症状与伴随症状的关联:
(一)典型症状
-
烧心:多在饭后 1-2 小时出现,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
-
反酸:酸水从胸骨后向上涌,可到达咽喉、口腔甚至鼻腔,反流至咽喉部时可能引发呛咳。
-
胸痛:呈烧灼样、针刺样或钝痛,发作与进食不当、体位改变相关,服用抑酸药后可逐渐缓解。
(二)伴随症状
四、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结合症状与专业检查
确诊需遵循 “初步判断 + 进一步检查” 的流程,避免漏诊或误诊:
-
初步判断:依据烧心、反酸等典型症状,先做出初步怀疑。
-
进一步检查:
-
质子泵抑制剂试验:短期使用大剂量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若症状明显缓解,则支持胃食管反流病诊断。
-
胃镜检查:可评估食管黏膜损伤程度,明确是否存在反流性食管炎或巴瑞特食管,但需注意:无食管损伤≠排除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
金标准组合:食管测压(评估食管下段括约肌及食管体部动力)+ 食管 pH 监测(明确症状与反流的相关性),是确诊的核心检查。
五、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方法:控制症状,减少复发
治疗以 “缓解症状、降低复发率” 为目标,分为三类手段:
六、预防胃食管反流病:六大措施,提前规避
-
饮食管理:少食多餐,每餐吃八分饱;晚餐不宜过饱,餐后避免立刻平卧。
-
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腹腔压力,促进胃液反流,减轻体重可明显降低反流风险。
-
适当运动:规律运动(如快走、慢跑)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同时锻炼腹肌,提升胃部肌肉紧张力。
-
注意体位:避免屈曲、弯腰、头低位、仰卧等姿势;若经常夜间反流,可将床头抬高至少 15cm,且左侧卧位更利于减少反流。
-
防治便秘:便秘时排便费力会升高腹腔压力,诱发反流,需通过多喝水、多吃膳食纤维等方式改善排便。
-
调节情绪: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会紊乱植物神经功能,导致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需通过冥想、倾诉等方式缓解负面情绪。
尚占民 主任医师
本文旨在大众健康知识普及,切勿作为个体诊疗根据,如有不适请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