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注意到,家中老人看东西越来越模糊,总说看不清细节,甚至有时连熟悉的物品颜色都觉得 “变了样”?这背后,可能潜藏着老年人最易被忽略的视力杀手 —— 老年性黄斑变性。它是导致 50 岁及以上人群重度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成年人致盲的首要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视觉健康和生活质量。
很多人听到 “黄斑”,可能会误以为是某种斑点,实则不然。黄斑是眼底视网膜中央极为重要的视觉结构,堪称眼底的 “核心区域”。这里密集分布着大量视功能细胞,承担着识别形状、大小、颜色、纵深、距离等众多光学信号的关键任务,与我们的视力、色觉等精细视功能密切相关。一旦黄斑出现病理性改变,就会引发黄斑病,而老年性黄斑变性,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便是其中与年龄紧密关联的一组疾病。它通常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大多在 45 岁以后 “找上门”,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攀升,已然成为当前老年人致盲的 “罪魁祸首” 之一。
老年性黄斑变性有着多种典型症状。最常见的便是视力下降,单眼或双眼的视力会逐渐衰退,尤其是中心视力受损明显,这往往是首发症状。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视力下降较为缓慢,早期患者甚至可能毫无察觉;而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则来势汹汹,视力丧失常常突然发生,短时间内就可能导致严重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此外,视物变形也是常见症状,患者会感觉视物扭曲,直线变得弯曲,物体看起来比实际更小;眼前还会出现黑影,看东西时中间仿佛被暗点或黑影遮挡;对比敏感度下降,看东西清晰度大不如前,阅读或近距离工作需要更强的光线;色觉也会减退,视物昏暗,颜色变得浅淡,仿佛褪色一般。
然而,黄斑变性的早期症状并不显著,极易与白内障等其他眼部疾病混淆,隐蔽性极强。加之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全部症状,在疾病早期或单眼发病时,症状很容易被忽视,导致患者延误就医。现实中,大多数患者首次就诊时病情已发展到中晚期,此时视力已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不仅大幅增加了治疗难度,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究竟哪些人更容易被老年性黄斑变性 “盯上” 呢?虽然目前本病病因尚不明确,但研究发现,以下因素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吸烟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吸烟者患病可能性比不吸烟者高出 2.8 倍;长期高饱和脂肪、高胆固醇的饮食习惯也不利;日常饮食中抗氧化剂,如维生素 C、维生素 E、类胡萝卜素等缺乏;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症等心血管疾病;肥胖;年龄增长更是重大危险因素,几乎所有晚期病例都发生在 60 岁以上人群;此外,可见光辐射造成的光损害,也会促进疾病发展。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快速、突然的视力丧失;中心突然出现不会消失的空白区或黑点;直线看起来波浪形或弯曲,物体大小、形状改变或扭曲;阅读时需要更强光线;颜色褪色、不再鲜艳;视力越来越模糊。
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日常也有诸多注意事项。首先要密切观察病情,留意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前黑影等症状是否短期内加重,接受治疗的患者还要关注有无眼红眼痛、眼胀、眼分泌物增多等情况,以及治疗后视力和视物变形的变化,一旦出现眼部不适,立即就医。复查也至关重要,疾病早期可每 6 - 24 个月定期复查,玻璃体腔注药治疗患者在治疗期间每月需到门诊复查随访,治疗结束后遵医嘱进行后续复查,复查项目主要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OCT、眼底照相、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等。饮食上要注重营养均衡,多补充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适当运动,但避免过度劳累;外出时佩戴太阳镜或使用遮阳帽,防止光损伤。
虽然老年性黄斑变性无法完全预防,但通过一些措施可降低患病风险。戒烟是关键一步;规律锻炼,保持健康体重;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在强光下活动时做好防护;保持均衡健康的饮食。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性黄斑变性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干性最常见症状为轻度视力模糊、物体变形,严重时视野出现中心暗点,若不加以控制,可能发展为湿性。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在急性进展期短短两三个月内就可能导致失明,及时规范的治疗是挽回视力的唯一有效方法。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两年内 85.1% 的患者视力会下降到 0.1 以下,意味着十人中超过八人将失去视力。而且,其危险性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女性患病风险高于男性,吸烟者、有家族史的人群也更容易患病。
为了守护老年人的视力健康,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建议 50 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一旦发现视力模糊、物体弯曲变形、影像中央出现黑影或白影等黄斑变性征兆,务必提高警惕,尽快前往大型正规医院,进行眼底镜检查、光相干断层扫描及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等,以便尽早确诊,及时治疗,最大程度维持和提升视力,让老年人远离失明的威胁,重获清晰 “视” 界。
本文旨在大众健康知识普及,切勿作为个体诊疗根据,如有不适请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