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88849999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负责将食物营养转化为气血津液,并运输至全身。同时,脾也负责运化水湿,防止水液在体内异常积聚。当脾的功能减弱(脾虚)时,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就会导致“湿气”内停,出现身体沉重、乏力、食欲不振、大便黏腻、舌苔厚腻等一系列症状。因此,“健脾”与“祛湿”往往相辅相成。以下是中医常用的有效方法:
1. 拔罐:逐寒祛湿,疏通经络
拔罐是借助热力或抽气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的作用。
祛湿原理:负压吸力能深入筋膜层,将深层的寒湿邪气“拔”出体表,疏通瘀滞的经络,恢复气血正常运行,从而增强脾的运化功能。
居家建议:背部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在此经络(脊柱两侧)上进行拔罐,祛湿效果尤佳。注意:操作前需了解禁忌症(如皮肤破损、出血倾向、体弱过度者不宜),最好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2. 运动锻炼:活化气血,加速代谢
“动则升阳”,运动是提升阳气、驱散湿气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祛湿原理: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通过出汗将体内多余的湿气排出体外。同时,运动能缓解压力,促进脏腑功能,特别是增强脾的运化能力。
推荐运动:慢跑、健走、游泳、瑜伽、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最为适宜。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微微出汗即可,避免大汗淋漓反而伤及阳气。
3. 饮食调理:温中化湿,从内养护
饮食是湿气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祛湿的主战场。
核心原则:少食肥甘厚味、生冷寒凉、油腻甜腻之品,这些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助湿生痰。
祛湿佳品:
生姜、葱、蒜:既是调味品,也是“药”。它们性味辛温,能温中散寒,化湿和中。早晨喝一杯红糖姜枣茶,或淋雨后煮一碗热辣姜汤发汗,是驱散寒湿的简便良方。
薏米、赤小豆:经典的健脾祛湿食疗组合,可煮粥或熬汤。
山药、茯苓、白扁豆:健脾益气,利水渗湿,药食同源,非常适合日常煲汤食用。
中医有云:“经络不通,百病丛生”。疏通经络是保持气血畅通、杜绝湿邪内生的根本。以下关键穴位,每日坚持按摩10分钟,大有裨益:
1. 头部要穴
百会穴(头顶正中):提神醒脑,预防头痛,改善头晕目眩。
风池穴(后颈部枕骨下凹陷处):消除黑眼圈,缓解眼部疲劳,改善颈部僵硬和头痛。
2. 手部要穴
合谷穴(手背虎口处):俗称“虎口”,能抒压解疲,增强免疫力,舒缓肩颈肌肉僵硬。
内关穴(腕横纹上三指宽处):宁心安神,调节自律神经,改善心悸、胸闷、失眠。
曲池穴(肘关节弯曲凹陷处):清热祛湿,疏通经络,帮助排便。
3. 腿部要穴
足三里穴(膝盖外侧凹陷下四指宽处):“长寿穴”,健脾胃的要穴,能促进代谢,调理肠胃,强壮身体。
涌泉穴(脚底前三分之一凹陷处):引火下行,改善失眠,滋阴补肾。
4. 身体要穴
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宽心理气,缓解心悸、焦躁、胸闷。
肩井穴(脖子根部与肩膀顶端中点):消除肩膀酸痛,放松颈肩肌肉。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按压穴位,力度以感到酸、麻、胀为宜,每个穴位按压1-2分钟,循环进行即可。
总结而言,健脾祛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饮食、运动、中医外治多管齐下,并持之以恒。通过疏通经络,我们能更好地激发身体的自愈潜能,让气血畅通无阻,从而拥有轻盈健康的体态。
航天中心医院主治医师
北京四惠西区医院特聘专家
科室:推拿理疗科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三上午
擅长诊疗: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小儿脊柱侧弯、颈胸腰椎小关节紊乱、骶髂关节紊乱、臀上皮神经损伤、产后腰痛等脊柱相关性疾病有独特见解和治疗疗效。
本文旨在大众健康知识普及,切勿作为个体诊疗根据,如有不适请尽早就医
下一篇:哪些人群需警惕对侧患肉芽肿?
医院电话:010-88849999
预约成功后,请耐心等待挂号中心电话,确认预约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