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被称为"妇科第一凶癌",不仅因它深藏盆腔难以察觉,更因它复杂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晰。但医学研究已锁定五大关键风险因素,有些甚至可主动规避!了解这些"幕后推手",是守护卵巢健康的第一步。
-
头号通缉犯:遗传基因突变(5%-10%的卵巢癌根源)
-
BRCA基因突变:最明确的遗传风险
-
携带 BRCA1 突变:终生患卵巢癌风险高达 35%-70%
-
携带 BRCA2 突变:终生风险约为 10%-30%
-
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BOC): 家族中多人患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腺癌,需高度警惕。
-
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 增加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风险。
行动指南:
-
若家族中有≥2位近亲患卵巢癌/乳腺癌,或一人年轻时发病(<50岁),建议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
-
已知突变者,可与医生讨论严密监测方案(如每6个月超声+CA125)或预防性切除卵巢输卵管(通常在完成生育后、近绝经期考虑)。
-
生育保护盾:未生育与少生育显著增加风险
-
关键机制: 每次排卵都会造成卵巢表面微小损伤,修复过程中细胞分裂可能出错。怀孕和哺乳能暂停排卵,减少损伤累积。
风险对比:
-
未生育女性风险 > 已生育女性。
-
生育胎次 越多,风险 越低。
-
母乳喂养时间 越长,保护作用 越强。
-
行动指南: 理解生育选择对卵巢健康的长期影响,母乳喂养益处不仅限于婴儿。
-
月经双刃剑:初潮早与绝经晚的隐患
-
初潮年龄早(<12岁): 意味着一生中排卵次数增多,累积损伤风险增加。
-
绝经年龄晚(>55岁): 同样延长了排卵年限,增加暴露时间。
-
行动指南: 此因素无法改变,但属于高危人群者(初潮早+绝经晚)需更重视定期妇科检查。
-
激素的博弈:治疗与避孕药的相反作用
激素替代治疗(HRT)的潜在风险:
绝经后长期(尤其>5年)单用雌激素(未切除子宫者需加用孕激素),可能轻微增加卵巢癌风险。
-
权衡利弊: HRT对缓解严重更年期症状、预防骨质疏松有益,需个体化评估风险收益比,最低有效剂量、最短疗程使用。
-
口服避孕药(OCPs)的保护作用:
-
规律服用 ≥5年,可降低卵巢癌风险 高达50%,且保护效应在停药后可持续 数十年。
-
机制: 抑制排卵。
行动指南:
-
有卵巢癌家族史或高危因素女性,可咨询医生是否适合使用口服避孕药作为预防手段之一。
-
使用HRT前务必与医生充分沟通个人及家族史。
环境与生活方式:可干预的潜在推手
肥胖与高脂饮食:
-
肥胖(尤其绝经后)可能通过慢性炎症和激素环境(如雌激素水平升高)增加风险。
-
高胆固醇饮食可能与之相关(证据仍在积累中)。
-
环境暴露: 长期接触石棉、滑石粉(早年曾用于私处爽身粉,强生公司因此面临巨额赔偿诉讼)等可能增加风险,但证据强度不如前述因素。
-
心理压力: 长期慢性压力可能通过影响免疫和内分泌系统间接参与,需更多研究证实。
行动指南:
-
保持健康体重: BMI控制在18.5-24.9。
-
均衡饮食: 多吃蔬果全谷物,限制红肉/加工肉、高脂高糖食品。
-
避免使用含滑石粉的私处护理产品。
-
管理压力: 规律运动、充足睡眠、积极社交。
守护卵巢:从认知到行动的关键策略
-
绘制家族健康树: 了解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家族史,评估遗传风险。
-
高危人群主动出击: 确认遗传突变或强家族史者,务必与遗传咨询师、妇科肿瘤专家制定个性化监测/预防计划。
-
善用"保护盾": 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利用口服避孕药的预防潜力。
-
优化生活方式: 控制体重、健康饮食、远离有害暴露。
-
重视模糊信号: 持续腹胀、腹痛、尿频尿急、异常出血、早饱感等,及时就医排查。
-
定期妇科检查: 即使无症状,每年一次妇科检查和盆腔超声(尤其高危人群)是基础防线。
卵巢癌虽病因复杂,但绝非完全不可预防。 遗传因素如同抽中的"命运牌",但生活方式选择、主动筛查和预防性策略,则是我们紧握手中的"主动权"。认识风险、科学应对,让沉默的卵巢杀手无处遁形!
王桂绵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北京四惠西区医院特聘专家
科室:肿瘤科
出诊时间:隔周周一下午
【擅长】卵巢癌、膀胱癌、食管癌、肠癌及恶性淋巴瘤等各种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尤其对乳腺癌、胃癌、肝癌、肺癌、宫颈癌的治疗有独到见解。
本文旨在大众健康知识普及,切勿作为个体诊疗根据,如有不适请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