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深藏于女性盆腔深处,体积虽小却掌管生育与内分泌。一旦发生癌变,它便成为妇科肿瘤中最危险的“沉默杀手”——早期症状隐蔽、极易被忽视,确诊时往往已进展到晚期。 它的“伪装术”极其高明,常以不起眼的腹部不适示人,让人误以为是消化不良或普通妇科病。揪出这个狡猾的敌人,关键在于识破它的早期伪装信号!
一、 隐秘的“烟雾弹”:这些模糊症状需高度警惕
卵巢癌早期极少发出尖锐警报,它更擅长释放极易被忽略的模糊信号:
持续的腹部不适感:
-
腹胀: 感觉腹部发胀、衣服变紧,类似消化不良或“胀气”,但持续时间长且休息后不缓解。这是最常见也最易被忽视的早期信号!
-
隐约的盆腔/腹部疼痛或压迫感: 位置不明确,程度不剧烈,时隐时现,容易被当作肠痉挛、便秘或普通盆腔不适而忽略。
消化系统的“假象”:
早饱感: 吃一点东西就感觉饱了。
食欲不振、恶心。
这些症状易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肠易激综合征)。
泌尿系统的“异常”:
尿频、尿急: 肿瘤增大压迫膀胱引起,易被当作尿路感染。
月经周期的“失调”:
月经紊乱、不规律: 卵巢负责分泌性激素,癌变可能干扰激素水平,导致月经周期改变、经量异常或绝经后异常出血。这是卵巢功能异常的重要红灯!
二、 核心警示:腹部/盆腔肿块——不容忽视的实体证据
-
肿块是卵巢癌(包括良恶性)最直接的物理表现。 可能在洗澡、穿衣或体检时偶然摸到下腹部的硬块。
-
大小差异巨大: 早期可能仅如核桃般大小,不易察觉;但也存在确诊时肿瘤已长到几斤、十几斤甚至更大的情况(巨大卵巢肿瘤)。
-
位置: 肿块通常位于下腹部或盆腔内。
-
重要提示: 摸到肿块≠一定是癌!但任何新出现、持续存在或不断增大的盆腔/腹部肿块,都必须立即就医查明性质!
三、 拨开迷雾:卵巢癌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正因为卵巢癌早期症状太不典型,极易与其他常见疾病混淆,医生需要进行仔细的鉴别诊断:
良性卵巢病变:
-
卵巢囊肿(生理性/病理性): 非常常见,多数为良性(如滤泡囊肿、黄体囊肿),需通过检查区分。
-
卵巢良性肿瘤(如成熟畸胎瘤、浆液性/黏液性囊腺瘤): 也需要手术切除,但与恶性在影像学、肿瘤标志物上有差异。
-
消化系统疾病:
-
肠易激综合征 (IBS)、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 症状有重叠(腹胀、腹痛、消化不良)。
-
肠梗阻、肠粘连: 可引起腹痛、腹胀、呕吐,需影像学鉴别。
-
结直肠癌: 也可能引起腹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
泌尿系统疾病:
尿路感染 (UTI)、间质性膀胱炎: 引起尿频、尿急。
其他妇科疾病:
-
子宫肌瘤: 可引起盆腔压迫感、月经量多,但肿块通常与子宫相连。
-
盆腔炎性疾病 (PID): 引起慢性盆腔痛、可能形成盆腔包块,常有急性感染史。
-
子宫内膜异位症: 引起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
四、 打破沉默:如何揪出“伪装者”?
面对如此狡猾的敌人,主动出击是关键:
-
重视身体的模糊信号: 尤其是持续数周不缓解的腹胀、腹部/盆腔不适、尿频尿急、不明原因早饱/食欲下降、难以解释的疲劳、月经紊乱。不要轻易归咎于“消化不良”或“压力大”!
-
定期妇科检查是基础: 每年一次的妇科检查(包括盆腔检查)能帮助发现异常包块或子宫附件区的增厚感。
-
盆腔超声是首选筛查: 经阴道超声(TVUS) 能清晰观察卵巢形态、大小、血流信号及是否有肿块,是筛查卵巢病变最常用、最重要的影像学手段。
-
肿瘤标志物检测(辅助): 如 CA125、HE4 等。注意: CA125升高不一定就是癌(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也可升高),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癌。需结合超声和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
必要时行CT/MRI: 帮助评估肿块性质、范围及是否有转移。
高危人群需加强筛查: 有卵巢癌/乳腺癌家族史(尤其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林奇综合征、未生育、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等女性,应与医生讨论更个性化的监测方案(如增加筛查频率、基因检测)。
卵巢癌的“沉默”不是无迹可寻,而是我们未曾读懂身体的低语。 那些模糊的腹胀、隐痛、月经失调,都是它在悄悄叩门。抓住这些细微信号,及时寻求专业评估,是战胜这个“伪装大师”的唯一途径。记住:在妇科健康的战场上,忽视是最危险的敌人,警惕和行动则是最好的盔甲!
王桂绵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北京四惠西区医院特聘专家
科室:肿瘤科
出诊时间:隔周周一下午
【擅长】卵巢癌、膀胱癌、食管癌、肠癌及恶性淋巴瘤等各种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尤其对乳腺癌、胃癌、肝癌、肺癌、宫颈癌的治疗有独到见解。
本文旨在大众健康知识普及,切勿作为个体诊疗根据,如有不适请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