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心慌是一种常见的不适症状,表现为心跳异常,可能过快、过慢、不规则或过重,常让人感到不安。掌握突发时的自救方法,能帮助缓解不适,为后续处理争取时间。
一、休息放松:基础且关键的第一步
突然出现心悸心慌时,应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找个舒适、安静的地方坐下或躺下休息,减少身体负担。同时,尝试深呼吸:慢慢吸气,让腹部膨胀,再缓缓呼气,重复几次。这种方式能调节自主神经系统,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度,帮助平复异常心跳。
二、刺激迷走神经:科学应对的小技巧
1. 颈动脉窦按摩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尝试此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头略转向一侧,先找到颈动脉搏动处,再用手指向颈椎方向轻轻按压颈动脉窦(注意切勿双侧同时按压),每次按压不超过 5 秒。该操作能刺激迷走神经,反射性减慢心率。但有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窦过敏等问题的人禁止使用,以免引发危险。
2. 咳嗽或屏气
用力且有节奏地咳嗽,或进行屏气动作(持续 30 秒左右再缓慢呼气),也可能刺激迷走神经,调节心脏节律。操作时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力度,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不适。
三、调整情绪:避免症状加重
情绪波动是心悸心慌的常见诱因。若因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引发不适,需主动调整心态:可以通过自我暗示 “别紧张,会慢慢缓解”,或转移注意力,如听舒缓的音乐、想些轻松的事情,让情绪逐渐平复,减少对心脏的刺激。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自救方法仅能缓解一时的不适。若心悸心慌频繁发作、持续不缓解,或伴有胸痛、头晕、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心脏疾病等基础问题。日常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也能减少心悸心慌的发生。
汪晓芳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中心副主任医师
北京四惠西区医院特聘专家
科室:中医心血管科
出诊时间:每周三上午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高脂血症、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以及运用生物医学模式与社会心理模式相结合的方法防治心血管疾病。
本文旨在大众健康知识普及,切勿作为个体诊疗根据,如有不适请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