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惠西区郭朋主任医师: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来源:北京四惠西区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9
病毒性肝炎:从病原到临床的全面解析
一、病毒性肝炎的定义与分类 病毒性肝炎是由嗜肝病毒或非嗜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其病原体可分为以下两类:
1. 嗜肝病毒(主要类型)
甲肝病毒(HAV):经粪-口途径传播,多引起急性感染。
乙肝病毒(HBV):通过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可导致急性或慢性感染。
丙肝病毒(HCV):主要经血液传播,慢性化率高。
丁肝病毒(HDV):需依赖HBV辅助复制,常与乙肝合并感染。
戊肝病毒(HEV):粪-口传播,孕妇感染可能引发重症肝炎。
2. 非嗜肝病毒(次要类型)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CMV)、疱疹病毒等,可通过全身感染累及肝脏。
二、临床表现:急性与慢性的差异化特征
(一)急性肝炎典型表现
以甲肝、戊肝为例,起病较急,常见症状包括:
消化道症状:腹胀、厌油腻、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纳差)。
肝区不适:右上腹隐痛或胀痛。 - **黄疸表现**:尿色加深(如浓茶样)、皮肤巩膜黄染。
全身症状:乏力、低热等。
(二)慢性肝炎与疾病进展 以乙肝、丙肝为例,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长期感染可逐步进展:
1. 慢性肝炎阶段:肝功能反复异常,可出现轻度乏力、肝区不适。
2. 肝硬化阶段:肝脏纤维化加重,出现腹水、脾肿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并发症。
3. 肝癌风险:长期慢性炎症可诱发肝细胞癌变,尤其乙肝、丙肝患者需定期筛查。
三、诊断依据: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
1. 病毒学指标
甲肝:抗HAV-IgM阳性提示急性感染。
乙肝:HBsAg、HBeAg、HBV-DNA等指标用于判断病毒复制状态。
丙肝:抗HCV阳性需结合HCV-RNA检测确认现症感染。
2. 肝功能检查
转氨酶(ALT、AST)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胆红素升高提示黄疸。
3.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CT等可辅助判断肝脏形态(如肝硬化时肝脏缩小、表面不光滑)。
四、防治策略:从预防到治疗的全程管理
(一)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甲肝、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感染;戊肝疫苗对高风险人群(如疫区旅行者)也有保护作用。
切断传播途径:
甲肝/戊肝: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贝类等水产品。
乙肝/丙肝:避免共用注射器、未经消毒的医疗器械,母婴阻断可降低新生儿感染风险。
(二)治疗原则
急性肝炎: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休息、保肝药物),甲肝、戊肝多可自愈。
慢性乙肝:长期口服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抑制病毒复制,部分患者可联合干扰素治疗。
慢性丙肝: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如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疗程12周左右,治愈率超95%。
并发症管理:肝硬化患者需防治腹水、消化道出血,肝癌患者可考虑手术、靶向治疗等。
五、疾病危害与警惕要点 - 病毒性肝炎若未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肝硬化、肝癌,严重影响生存质量。
高危人群(如乙肝/丙肝感染者家属、医务人员、静脉吸毒者)需定期筛查。
出现黄疸、持续乏力、腹胀等症状时,应尽早就诊明确病因,避免延误治疗。
病毒性肝炎的防控需结合公共卫生措施与个体健康管理,通过科学诊断和规范治疗,多数类型可实现临床控制或治愈。
郭朋主任医师
北京四惠西区医院特聘肝病科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
北京市中医脾胃病研究所副所长
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科学系委员
科室:肝病科
出诊时间:周三、六上午
【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腹水、肝癌,以及肝癌术后治疗与调养;自身免疫性肝病、胆结石、胆囊炎、胰腺炎等肝胆胰疾病;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胃食管反流病、胃溃疡
本文旨在大众健康知识普及,切勿作为个体诊疗根据,如有不适请尽早就医
推荐专家
郭朋
擅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中医脾胃病研究所副所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科学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中青......
查看更多